我校思政课教师参加平顶山片区高校2025年第八次集体备课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升平顶山片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10月17日,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指导,平顶山片区七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吴少伟工作室、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党委党校联合主办的平顶山片区高校2025年第八次集体备课活动举行。
平顶山片区高校2025年第八次集体备课活动现场
来自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汝州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党委党校、平顶山技师学院、平顶山工业学校教师代表共计近30人参加活动。活动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党委党校教研部主任陈晓飞主持。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党委党校教研部主任
陈晓飞主持
一、集体备课展示
《学习劳模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党委党校教师
孙梦珍
孙梦珍从年龄差、学历层次、岗位工种的“三大”差异,到系统学习时间、理论联系实际、情感共鸣机会的“三小”痛点,精准捕捉集团在岗职工的群体特质,学情研判精准透彻,使课程针对性更强。她在内容安排中融入集团先进劳模的事迹,增强课程的本土性,拉近与学员的距离,让五步教学流程形成完整闭环——从井下抢修视频的情境导入,到时间轴梳理历史脉络,再到分组探究价值、归纳实践路径,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升华总结。每环节紧扣“问题导向”,实现“听-想-说-行”的深度转化,让劳模精神真正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专家研讨
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和教师对说课内容进行了深入谈论和交流。
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
周世璞
周世璞表示说课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并提出了课程亮点与建议:第一,传统劳模精神需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应重点落到勇于创新上,思考如何引导学员将课程所学转化为实践中的创新行动;第二,采用播放图片视频的方式导入课程,认为其具有强冲击感、代入感,易被学员接受和喜爱。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崔小珂
崔小珂表示,第一,课程针对性极强,充分考虑学员年龄跨度(“60后”至“00后”),备课阶段注重学情分析,课程导入框架搭建清晰,对教学重难点的拆解尤为透彻,可作为其他学校教学参考。第二,时效性突出,教学案例紧扣现实,以集团内部劳模、工匠“一人一事一精神”为素材;设置分组讨论环节,引导学员即时分享课后感触,强化内容时效性。第三,获得感强,创新采用“精神体验式教学”,让学员通过现场沉浸式参与,走进劳模馆,深化对精神内涵的理解,提升学习收获感。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
张一斐
张一斐表示,教学逻辑适配性强,区别于常规教学模式,授课对象为平煤神马集团的职工这一特点,深入分析学员背景和学习需求,以“成人学情分析”为基础,与中小学、高校针对学生的教学有所不同,针对性设计教学方法与模式,贴合成人学习规律。
平顶山工业学校思政课教师
孙丽
孙丽肯定了课程的针对性,能根据不同年龄、学历层次学员的特点开展教学;同时,认为党校教学注重实践与案例结合,通过直观的视频、集团内部鲜活的案例,以及课堂教学与实地参观等多种渠道,让学员更易理解和接受劳模精神,这是高校思政课可借鉴之处。
平顶山技师学院思政课教师
史晓娅
史晓娅强调,先参观劳模馆,再听说课,形成了沉浸式体验。同时,她认为课程不局限于讲故事,而是通过挖掘身边劳模的成长经历,例如贫困出身、学历不高但通过努力获得成就的一些人,激发学员向劳模看齐的欲望。
汝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
王欣源
王欣源认为,一方面,如何让所有学员认可教学内容,尤其是让年龄较大、工作经验丰富的学员信服年轻老师的授课,建议在学情分析中可采用“问题清单”的方式,通过前期调研或总结教学经验,梳理学员对课程内容的困惑点,在课堂上针对性解决,同时注重讲解学员未知的内容,打破其固有认知,提升学员收获感。另一方面,认为课程在讲述劳模精神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可进一步增加新时代相关内容的比重,如深入探讨新时代成就对劳模精神的促进与发展,可通过强化理论讲解或补充更多新时代成就案例的方式,让课堂重点更贴合时代需求。
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
贾辉娟
贾辉娟认为,第一,选取平煤神马集团内部身边劳模作为案例,而非仅依赖课本经典劳模,能让学员意识到劳模并非遥远符号,而是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榜样,更易引发学员共鸣,帮助学员将劳模精神内化到工作岗位中。第二,肯定课程通过播放劳模工作片段、讲述细节故事的方式,让学员深刻体会到“爱岗敬业不是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这种以行动代替说教、用真实故事打动人的方式,能避免学员产生抵触心理,比单纯讲道理更具感染力,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借鉴。
河南城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
陈振国
陈振国认为,课程实现了思政类课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通过“听、想、说、行”四个环节形成教学闭环,即“听”(听理论、看视频案例)“想”(思考劳模精神内涵与价值)“说”(小组讨论分享想法)“行”(制定学习计划、课后践行),环节设计合理且有效,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有益参考。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吴少伟工作室负责人、平顶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吴少伟总结讲话
吴少伟表示,一是党校的围桌式讨论、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以及对学员学情的精准把握、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为解决高校思政课困境提供了思路,如未来思政课可采用小班化教学,即60人左右,6-8人一组,营造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便于教师关注每位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二是,肯定平顶山片区高校在思政教育联动方面的努力,如开展集体备课、交流互鉴等活动;提出未来可创新联动形式,如开展双校之间的互听互学、针对具体课程章节开展深度研讨等,避免形式主义,切实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三是,认为此次深度研讨挖掘了劳模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新路径,彰显了平顶山片区思政教育共同体的攻坚力量,希望未来继续携手,探索新形式,取得新成果。
集体备课活动开始前,与会教师参观了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新时代劳模思想政治教育馆。该馆也是平顶山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展示了如何发挥新时代劳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教育引导作用,大力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有效发挥劳模示范带动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软实力,转化成推动工作发展的硬动力。
与会教师现场参观
三、合影
本次平顶山片区高校2025年第八次集体备课活动,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交流课堂”,更是片区落实“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的“攻坚阵地”。活动打破校际壁垒搭建协作平台,通过“说课展示+多维度点评+深度研讨”的闭环模式,将企业党校的实践育人经验与高校思政教学需求精准对接,成为区域内“大思政课”资源整合的标志性举措。这种“校-企-校”联动的研讨形式,既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要“善用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指示,也为解决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脱节”“形式单一”等困境提供了实践路径。此次活动为平顶山片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也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了基层力量。